城市灵感丨唤醒岭南古镇的醒狮之魂,探寻佛山工艺
“粤剧发源地、闻名遐迩的南派武术之乡、陶瓷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佛山古镇作为岭南文化的窗口,传承着本土经典技艺。
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明代就是“四大名镇”中的手工业重镇,到清朝时是“天下四聚(四个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之一,传统岭南“四大园林”一半都在佛山,可见文化底蕴之深厚。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传说唐贞观二年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佛山,因此得名佛山。宋明时期理学昌盛,有理学大儒隐居山中修习、著作、讲学,造就了其佛山的“理学名山”——西樵山。
● 武术之乡
佛山西南部的“理学名山”西樵山,还有着“龙狮源地、飞鸿故里”的美誉,因是一代宗师黄飞鸿的出生地,闻名四海,被武术爱好者称为南拳文化发源地。
洪拳宗师级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甚至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数不胜数的武术名家汇于佛山,因此佛山得名“武术之乡”,大力弘扬的武术精神,更是佛山独一无二的文化标志。
明清巅峰时期,佛山光是武馆就超过400家。现在仍有数十万佛山人习武,佛山武术更是遍及海外176个国家地区。
习武习俗与佛山自古发达的手工业、工商业有着莫大的关联。经济繁荣又反哺了习武的传统,以及丰富的地域文化。
● 天下商贾集中地
明清两代,佛山是重要的“铁仓”。清代佛山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冶铁基地,带动许多当地宗族成为了富商巨贾,进一步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康雍乾时期的佛山百业昌盛,经济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会城广州。
正是传统手工业、工商业的繁荣,使得数量庞大、靠卖手力为生的手工艺者与底层劳动人民聚集于佛山,而行业内部的纠纷,加上移民众多造成的外部因素,使得佛山人不得不通过练拳习武强身自卫,并且通过加入武馆,寻求依靠、凝聚情感。
在手艺中安身,在招式中立命。经济的繁荣,一方面带动着佛山各行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沃土。武术在佛山,便是庇佑社会底层、普通百姓(手工业者、小商贩、码头工人)生活安宁的方式途径。
地域、经济、文化、传统,或都离不开人的传承与连结,而如此种种,又编织成纵横交错的河网,孕育着世世代代鲜活的人生。
● 醒狮狮头
家家户户在佛山安身立命,多是凭着各自手上的“功夫”。传至如今,佛山浓缩了粤剧、武术、龙狮等多种非遗文化,还有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佛山彩灯、佛山狮头、石湾陶塑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等各种传统手工艺。
醒狮,在全国和海外都是华人的文化桥梁和纽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醒狮狮头经过“扎、朴、写、装”,由纯手工完成,用竹条扎成的骨架,纱网纸铺成皮肤,再用彩笔写画上各种花纹,将各种饰物装裱在狮头上。
“制作一个狮头要经过1300多道工序,最快也得一周时间。”黎婉珍说,她是黎家狮的第5代传人,25年前的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黄飞鸿手中舞动的威风凛凛的狮头就来自佛山黎家狮。
黎家狮狮头扎作技艺
黎家狮有180多年历史,作为广东省级非遗佛山狮头代表性传承人,黎婉珍传授狮头扎作技艺40余年。
黎家狮制作的佛山狮头,作为民间工艺美术样式,是南方狮头的典型代表。其扎作过程大致由竹篾扎廓(造型骨架)、扑纸(成型)和表面装配(饰)等步骤组成,扎制出的狮头按造型可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
文狮以刘备、关羽面相为脸谱,表现狮子温良驯善的神态;武狮以张飞面相为脸谱,反映狮子勇猛好斗的性格;少狮是一种狮头面具,专供儿童玩耍。
狮头扎制时,细部刻画十分讲究,有“双鱼戏珠”狮眉,“双凤朝阳”、“二龙抢珠”狮腮,还有鳌鱼角、象鼻角、虎头角、龙角、鹰角等多种有趣的角型设计;装饰特别注重性格化,如象征张飞的黑脸狮头造型,还配上牙刷须,饰以黑色绒球,装扮得如同张飞般彪悍骁勇;设色以民间喜用的红、黄、绿等原色为主色调,并配以黑色调。
拟人化的造型、富于民族特点的用色、多彩的装饰和精巧娴熟的扎作工艺使佛山狮头带上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醒狮舞蹈
由于佛山南海是醒狮的发源地,富有民间传统渊源的醒狮活动,早在隋唐就已成形,明清年间盛行。
中国狮舞根据地域不同,分为南狮和北狮,人们常说的广东醒狮属于南狮。醒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随着中原民族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两广,当地每逢节庆必请醒狮。醒狮起源于佛山地区,取粤语中“醒目”之意。
醒狮舞蹈极具观赏性,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连贯表演中“采青”、“高台踩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表演套路,狮头狮尾动作协调合拍,步法运用得当,呈现出狮子“静如灵猫,似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利落”的最佳状态。表演中与“醒”同样重要的还有鼓乐,节拍要明朗,轻、重、快、慢、有序。
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等海外地区,醒狮艺术都受到了当地华人的喜爱,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作为中华武之魂,舞之神的传承。
● 香云纱染整技艺
香云纱原名响云纱,俗称茛纱绸,是闻名海内外的特色真丝衣服面料。香云纱起源于佛山顺德,以丝罗织物与平纹织物为坯绸,经特殊染整的复杂加工而成。
顺德的植桑养蚕缫丝历史悠久,明朝永乐年间,广东已经开始生产莨纱绸,并用于出口。到清朝道光年间,香云纱已经是一种比较贵重的物品,香云纱染整技艺逐步发展成熟。
香云纱生产过程中,只采用天然原材料:丝绸、薯莨和特有的河涌泥,工艺流程有浸莨水、晾晒、洒莨水、封莨水、煮练、卷绸、过泥、洗涤、晒干、摊雾、拉幅、整装等14道染色工序,且操作规程严格而十分繁复。
其染制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生态,纯天然特性,以及对薯莨汁特有的防腐,杀菌功能的重视,体现出古人的健康,养生理念。
香云纱面料质地挺爽柔润、防水性强、易洗易干、不沾皮肤,随风摇曳时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穿着云纱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代表。在热播剧《延禧攻略》中,当演员穿着一袭香云纱漫步,低饱和度的色调,与精致的传统服饰相得益彰。
● 铜凿剪纸
铜凿剪纸已传承800多年,是佛山剪纸中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箔代纸,以凿代刻”,它是“不用‘纸’的剪纸艺术”。
用金碧辉煌的铜箔为原料,铜凿反复敲凿,并着矿物质颜料而成,由于原料为佛山所特有的铜箔,来源稀缺,加之敲凿技术难度较大,该种剪纸已经在佛山消失至少30年。
铜凿料是用特制的小圆珠凿在铜箔片上敲击出一个个凸出的小珠点来构成线条,表现图案纹样,并在表面写上色彩。因此,这一独特的剪纸艺术不仅产生了金碧辉煌的气氛,还具有色彩明艳的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画面的丰富层次、金色的衬底与饱和的色彩交相辉映,“画味”浓厚。
从工具到工艺, 铜凿剪纸凿刻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更精妙的刻画出对岭南传统人文的传承。
● 石湾公仔
石湾公仔又称石湾艺术陶瓷,是佛山石湾镇出产的特色传统工艺美术陶瓷产品。
由于古时石湾陶瓷是“民窑”,区别于古代官窑,民窑的生存需要手艺人紧跟时代潮流:从神仙道佛到猫猫狗狗,生存,创作主题贴着大众的生活而不断变化。
石湾陶艺品以古朴、传神、典雅、浑厚的艺术效果和地方特色而享誉盛名,历来受社会的欢迎和珍爱。艺术陶瓷品种繁多,分为人物、动物、器皿、微塑及园林琉璃等。陶塑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妙趣传神;微塑以小见大,雅趣自然;器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佛山素有“南国陶都”的美称,制陶在这里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人们亲切地把陶窑称为“灶”。
南风古灶就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500年窑火不灭的南风古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成就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
如今像黎婉珍一样的手艺传承人,以粤文化为核心,不断探讨着佛山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与当代潮流融合,创作出了传统工艺的更多新可能。
● 《醒·狮》舞剧
电影中的经典情节,是将舞狮与比武结合,体现黄飞鸿的家国情怀和武学精神,这样将中华传统武学精髓与民族情怀融为一体的故事,现实生活中也不断延续着。
广州歌舞剧院打造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几乎就是一场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岭南风情的集中表演。以醒狮为代表,剧中还有南拳、蔡李佛拳、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元素。演出中所有狮头都采用纯手工制作,邀请了佛山传统狮艺黎家狮的第五代传人黎婉珍扎制狮头。
《醒·狮》以三元里抗英斗争为历史背景,背景放在了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下,在岭南文化的浸染下,以狮为象征、为故事主轴的情景展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内涵外显,在主题上实现了从民俗到民族精神的转化。
在舞蹈创新方面,《醒·狮》将民族舞蹈与传统舞狮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相融合,将南拳马步以及南派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采青等高难度动作融入舞蹈语言,让整部舞剧更显艺术张力。郁的岭南地方特色为表现,在剧情的发展和推动中叠加新元素,融入武侠片的风格,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借助于舞剧《醒·狮》的成功,以及“醒狮”的广泛受众和情感认同,将它打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打造成为一个集艺术、生活于一体的立体IP,开发出更多受观众喜爱的产品,让“醒狮”代表着中华民族威风、警觉、聪明的正能量,从岭南启程,走向世界。
佛山的手工艺浸染于传统文化之中,受民间烟火的影响,展示了佛山人的风骨和武学精神。在时代的变迁中,佛山人又一次次为佛山穿上不同的外衣,让这座城亦从未落后于世人的视野之中。
END
< 城市灵感 >下期预告↓
|佛山应用篇|
©文中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珠江时报 @豆瓣 方圆
@南方+ @广州太古汇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往期精选
城市灵感丨手艺人的精湛传承,秒Get佛山建筑指南!
【视频版】彩虹玻璃中真的有彩虹吗?
灵感小店
“一稿过”-设计师专属文具套装
微博/视频号/抖音/小红书:
@IDEAFUSION
点击在看,分享灵感
↓